“我,David,没有自杀倾向;如我遭遇不测易云达,那绝非我的本意……这是留给家人和世界最后的证据……”
7月25日深夜,一条不自杀声明的朋友圈,将矛头直指玻尿酸帝国华熙生物。
名为“李振华熙生物IR”的用户自称是华熙生物前核心资本操盘手,曾经的华熙“吹哨人”,宣称将以45万字写书揭露华熙生物发债造假内幕,并扬言将向监管部门提交关键证据。
隔日,华熙生物火速回应:已报案,将追究法律责任!
前部门总经理写45万字爆料财务造假?
自称华熙生物前IR的李振发的朋友圈,声称举报内容聚焦公司治理、财务合规等核心领域,指控直指上市公司底线红线,并声称手握“45万字内幕材料”,计划向监管部门举报。
消息一出,引发市场关注。华熙生物作为A股医美龙头,市值259亿元,拥有3.2万股东,这样的消息在周末一发出,很多投资者都担心会引发周一股价的巨震。
华熙生物发声:性质极其恶劣,已报案!
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,华熙生物反应迅速。
7月26日中午,公司紧急发布声明,称相关内容\"纯属捏造,恶意歪曲事实,涉嫌诽谤犯罪\",并表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根据公司说法,举报人李某曾在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担任市场部总监,工作仅18个月。2018年,李某涉嫌通过注册第三方公司的方式,骗取本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,构成职务侵占。事发后,华熙昕宇立即报案,李某还曾写下道歉信承认错误。
公司还在声明中特别提醒易云达,投资者应保持理性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对于举报人提出的财务造假、治理失序等核心指控,公司后续将配合监管部门,持续公开、透明地回应社会关切。
业绩承压,行业龙头光环不再?
资本市场的反馈已极为直观。
2021年7月,华熙生物股价一度冲上314.99元/股,市值超千亿。然而截至2025年7月,公司股价仅为53.83元/股左右,市值缩水至259亿元,跌幅超过80%。
Wind数据显示,华熙生物最新A股总股本为4.81亿股,三年间公司市值蒸发超千亿元。
公司业绩同样承压。2024年年报显示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.71亿元,同比下降11.61%;净利润1.74亿元,同比大降70.59%,创上市以来最大年度下滑。
2025年一季报营收和净利继续下探,分别同比下降20.77%、58.13%。2023—2025年连续三年业绩承压,盈利能力明显下滑。
对比同行,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达55亿元,同比增长57.07%;净利润20.62亿元,同比增长42.06%。锦波生物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增144.27%,毛利率高达92.02%,被称为女人的茅台,并获得农夫山泉34亿元战略投资。
业务结构上,华熙生物“功能性护肤品”收入占比自2023年起出现下滑,原料产品收入占比持续下降,医疗终端业务虽增长明显,但整体占比不足以弥补主业萎缩。
行业“玻尿酸三剑客”(华熙生物、巨子生物、昊海生科)均面临业绩瓶颈,但对比之下,华熙生物受影响最为严重。
行业风波:重组胶原蛋白大战
当前医美行业竞争格局剧烈演变,华熙生物也在今年与巨子生物展开技术路线和市场口碑的正面交锋。
作为曾经的“玻尿酸之王”,华熙生物近年来市值从巅峰时期的1400亿元跌至259亿元,而主打重组胶原蛋白的巨子生物却一路高歌猛进,市值一度突破900亿港元,当前619亿港元。
今年5月17日,因多家等券商发布看好主营“胶原蛋白”的竞争对手巨子生物,措辞中将华熙生物主营的“玻尿酸”作为上一代产品的研究报告,华熙生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《概念总在重演,科技永远向前》,炮轰多家券商的鼓吹透明质酸钠过时论。
在这篇长达6000余字的文章中,华熙生物以强硬姿态,直接列举了华泰证券、安信证券、国金证券等9家券商的研报内容,认为这些报告通过不科学的对比,刻意贬低透明质酸的价值,抬高重组胶原蛋白的地位。
在这场数月的争论中,期间华熙方面间接投资的网红“大嘴博士”也因为直指巨子生物的核心产品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不足,涉嫌夸大宣传、配方表造假掀起巨大关注,随后,大嘴博士的微博、抖音账号因为被列入“涉企网络黑嘴”遭到封禁处罚。
巨子生物虽然一度成为医美概念股的新宠,但在其核心产品被质疑成分真实性后,股价两个月内大幅回调,市值蒸发超三成。
争议事件只是医美产业链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。随着医美消费者的日益成熟,对产品安全性、有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。简单的概念炒作已经难以持续,真正具备技术优势和产品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胜出。
来源:雪球(xueqiujinghua)
⭐星标华尔街见闻,好内容不错过⭐
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不代表平台观点,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,请独立判断和决策。
觉得好看,请点“在看”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